Saturday, March 7, 2015

未見之境.劉克襄在中大




台灣人,行香港的山,劉克襄的《四分之三的香港》,少寫香港名山,他鍾情於山野之微物。

旁觀者清,他見到很多香港人未見之境,直道香港郊野的獨特可貴。

「山海一色,襯托著十里洋場的繁華。」遊歷多了,你會發覺,世界各地的「國際都會」,都是大平地,沒有多少大城市如香港一樣依山傍水、山巒起伏;城郊之間,只距十來分鐘路程,已是廣闊天地,無人之境。全世界城市,與香港地勢相似的名城,看來只有里約熱內盧,但里約的山谷盡是貧民窟。

香港的山,「緊鄰海洋,海拔從零拔升,頓然高聳矗立」,劉克襄說,香港的山雖然不高,但勝在位處海旁,山勢更顯峻峭巍峨。的確如是。

就算「山巒可能禿裸荒涼」,也別有勝景。香港郊野的原生林,在二戰時遭日軍大規模砍筏,山頂少樹木,可以從好的方面看︰視野開濶,沒有阻隔,海天一色,盡收眼底。相對而言,如台灣中央山脈,「青翠、蓊鬱」,盡是潮濕密林,景緻自有大不同。

小風景,如大欖涌水塘,劉克襄眼中,與日月潭不差太遠;西貢的小島海灣與沙灘,有峇里島感覺。我則以為,西貢糧船灣洲南岸的花山一帶的六角柱石,是世界級地貌,與其老遠跑到天涯海角,我們的地質公園,坐百多元的士就到。

但劉克襄看到更多,他留意路旁不起眼的植物與作物,草的種類、蕨的形狀、四時果實、大樹的姿態;他穿村過林,特別喜愛鄉郊村落,泥土山路與石磴古道連接,交通雖然不便,正是保留難以得見的野趣;香港很多漁村,依海岸而立,很多海邊小徑,可讓旅人繞岸緩行,與台灣的村落布置很不同。為何台灣較少沿海村落?也許是太平洋的浪太高,或許台灣海峽風太大?

看劉克襄寫香港郊野,要擺脫那種讀「外人如何看香港」的獵奇心態,學習作者觀物於微;我們的山,行不完;眼前之境,有更多未見。

***   ***   ***

博群花節又來了。星期二 (10/3,下午五時至七時),劉克襄會來到中大聯合草地,談「未見之境—我在香港旅行」。林輝主持。歡迎公眾人士參與。

博群花節,常想「活化」中大校園,盡享一草一木、每一處勝景。記憶中,聯合草地搞講座,是多年來第一次。暮色之中,讓我們聽行者走走停停的人生,說那可見未見之境。

三月,春意正濃,博群花節以「未種的花」出題,在山城花開的日子,邀請中大師生譜未譜的曲、寫未寫的詩、畫未畫的畫、讀未讀的書、傾聽內心未說的 

節目陸續有來。

相關文章,在香港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