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4, 2015

找到自己的心流



區家麟|絢麗荒涼 (2/1/2015刊於《信報》)


連續兩天,在背景南轅北轍的朋友口中,巧合地聽到一個新詞︰心流。

一位傷殘運動員說,跑步,他跑不快,也不是為了甚麼鍛鍊,他欣賞那種專注每一個動作與每一步韻律所生的真實與快感;那份圓滿的存在感,令人找回自己,身心舒泰。他說,體育理論裡,叫「心流」。

一位大學教授,傳授自己寫論文的經驗,要非常專注,心無旁鶩,捉緊每一絲靈感,到一個階段,思絮如脫繮野馬,馳騁天地,運筆如飛。他說,心理學裡,這種狀態,稱「心流」。

想起自己的體驗,有時踏單車,奔馳林蔭道上,正念於呼吸,聽自己的心跳,小腿與腳踏融為一體,密林綠葉光影耀眼,滿身的疲累、汗液與舞動的心跳,輪輻飛轉之間,人車如一,天地如一,純粹的存在,無以名之的狀態,也許就是「心流」。

讀書,看緣分;偶遇「心流」之念,趕忙借來「心流」始創研究者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的著作,原來 ‘Flow’ (心流),已是三十多年前開始發展的概念。

心流,就是一種入神的忘我狀態,在《快樂,從心開始》一書中(Flow –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作者描述,心流,意即一個人完全沉浸於某種活動中,無視其他事物之存在,令人全神貫注,我們是自己精神的主宰,這種經驗本身,能帶來莫大喜悅。

作者引述一位攀岩專家的體驗:「愈來愈完美的自我控制,產生一種痛快的感覺。你不斷逼身體發揮所有的極限,直到全身隱隱作痛;然後你會滿心敬畏的回顧自我,回顧你所作的一切,那種佩服的感覺簡直無法形容。它帶給你一種狂喜,一種自我滿足。只要在這種戰役裡戰勝過自己,人生其他戰場的挑戰,也變得容易得多。」

這種「心流」的狀態,也許與很多宗教的神秘喜樂體驗雷同,不過,這種狀態,可以存在於日常生活中,Csikszentmihalyi說,無論多麼不同的活動,進行得極其順利時,當事人的感覺都很類似。「一位游泳好手橫渡英倫海峽,跟西洋棋高手參加比賽,或攀岩者在岩石上掙扎向上、或忙於創作四重奏的音樂家,與一群出身貧民窟、正在爭奪籃球錦標的青少年,對這種狀態,都有共鳴。」

希臘神話裡,遇達斯國王擁有點石成金的本領,他碰到的所有東西都變成黃金,連口中的食物與酒,在吞嚥前都變成黃金,結果活活餓死。Csikszentmihalyi說,更多的錢,不能令人進一步快樂;反而以嚴格紀律,集中注意力所換得的快樂,更深更持久。這可解釋,為何那麼多人,鍾情於跑步、行山、打籃球、繪畫、寫作、煮食、抹塵,甚至願意付出龐大的心力與時間,沉浸其中。進入心流狀態時,做任何事能使意識更有秩序,體驗一種忘我的存在感。

心理學家,當然不是牧師與禪師,以傳教手法叫你專注正念,而是做了很多科學實驗,研究如何達到「心流」的狀態。當中包括一些基本步驟,首先要聚焦,找到自己要做的事,確立總目標,如目標太宏大,則分拆為可行的小目標,一步步前進;目標的難度,要自己能夠應付,一路磨練技巧。如練習馬拉松時為自己設立階段性目標,寫論文時要分開章節一步步寫。過程中,要集中注意力,專注當下,留意每一處細節的運作。生活上,則要採取主動,盡量控制自己的工作與閒暇,避開消極的活動,例如閑坐沙發看電視。

新的一年,祝願各位,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找到自己的心流。

***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