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10, 2014

邀約訪問小忌



(網上圖片)

近年常接到同學們的訪問要求,中學通識科有傳媒專題研習,大學同學則要交報告做功課,由於數目太多,近來只能回絕,恕難抽出時間。但有些遭遇,不停重複:

有同學來電郵查問,要做訪談,三唔識七,卻限時「兩日內答覆」,明顯是臨急抱佛腳,趕死線交功課,語氣似限令你在「指定時間指定地點交代」。

有些論題,則明顯未經深思,沒有主線,曾試過答應訪談,結果要由ABC講起,浪費大家時間。

還有些邀請,信裡美言滿溢,無你唔得,因不同原因回絕後,隨即音信全無,「唔該」都無句,「保持聯絡」都慳番。

山水有相逢,世界很細小,做任何事,想想對方怎麼想,這叫同理心,應是待人處事的基本原則。

又試過抽空受訪,卻發現同學早已將五條問題寫在紙上,預留空位填字。訪問有如填字遊戲,問了,答了,填滿了空位,完了。過程沒有追問,沒有進一步發掘,沒有討論,純粹搬字過紙,這樣的專題研習,集合了不同人的話,又如何?真的不肯定能「研習」到什麼。(恕受訪時沒時間解釋基本訪問技巧,見一嚿雲訪問實錄)

走筆至此,又露出了一種討厭的老餅姿態,站在高地指罵「一蟹不如一蟹」的酸臭味開始瀰漫。不不不,回想起來,自己當學生時,肯定犯過無數這樣的毛病;當記者時,仍然如此:我就是最「唔識撈」那種人︰

例如,訪談知名人士後,不懂影相留念,更絕少把合照發回被訪者 (同學與被訪者合照,是為了「向老師提供證據」,記者與被訪者合照,就是為了保持關係,繼續聯絡,雖然唔係個個都咁識做);有時連基本禮貌也忽略,如訪問完畢,太專注稿件,忘卻了人情,不記得告訴被訪者播出時間。需知道,當記者,可能每天面對五位被訪者,一個月就上百人,視「被訪者」為工作一部分;但是,從被訪者角度想,若他是平凡百姓,可能一生就只接受過這位記者訪問,此乃人生大事一樁,回想起來,自己應設身處地,考慮更多他們的期望與感受。

也許,年輕時以我為主,「同理心」這回事,總會容易忽略。有些錯,自己犯過,不想同學們再犯,也再三提醒自己,僅此而已。

(本文刊於晴報專欄《風起幡動》,此為加長版) 

有關同理心:

有關訪問技巧︰

有關面試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