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12, 2013

鎖羅盤大迷失



(本文 11/12/2013 刊於《明報》)

新界東北,近沙頭角,有一個地方叫鎖羅盤。遠足愛好者中,鎖羅盤有很多傳說,常有人迷路遇險,「羅盤被鎖失靈」,被困密林,甚至鬧鬼之說,皆因鎖羅盤村落荒廢多時,偏遠少人行,密林陰森,流言廣傳,多是穿鑿附會。

近期有關郊野公園「不包括土地」的發展爭議,鎖羅盤正是荒誕一例,所謂「不包括土地」,多是被郊野公園團團包圍的原居民村落;發展商囤地,爪牙伸至最遙遠鄉村,政府正評估「不包括土地」的發展規劃,城鄉之爭,又添一爆發點。

鎖羅盤孤懸於新界東北角一海灣之中,往日村民出入,只能坐小艇,山徑往最近的馬路最快要約兩小時;現時人口是零,但規劃署接納村民部分要求,建議可蓋丁屋百多幢,自然引起環保團體與愛好郊野人士大力反對。

原居民代表們不滿環保團體態度,最近多條村落以封村抗議,阻礙行山人士經過;他們又不滿政府繼續把「不包括土地」納入郊野公園,認為屬「強搶民地」,亦批評政府長期忽視鄉郊發展,導致村落荒廢。原居民的論述,值得商榷。

強搶民地?村民不滿私人土地發展受限制,問題是,有地,不代表為所欲為。例如,你是鬧市大地主,任何發展建築,都要考慮整體規劃,如山脊線、通風位、景觀、地積比、交通配套等;就算住在大型屋苑,擁有業權,掛一部冷氣機在外牆,業主立案法團都可以管你。同樣,在郊區,地是村民的,但四周水源、空氣、山野、草木、景觀,是大家的。偏遠村落,如納入郊野公園,歸漁護署管理,仍能建丁屋,發展顧及保育與景觀協調;若由《城市規劃條例》規管,發展大綱圖也要經公眾諮詢,不能妄為。

政府滅村?原居民指政府忽略鄉郊發展,問題是,村落的盛衰有其規律。以鎖羅盤為例,朱維德於《香港舊景掌故新談()》記述,七十年代全盛時期,鎖羅盤有170人居住,八十年代初,全村棄置,乃因村民出外謀生。往日,村民捕魚務農,自給自足;都市發展,漁農業式微,傳統方式不能維持生計,外間的發展更大,人去樓空,村落遂凋零。

村民又投訴,鄉村隔絕,政府不肯建路,等同滅村。好些偏遠鄉村,人口稀少,只得幾十人一百人,幾億元開山劈石築路穿過郊野公園,要考慮成本效益與環境負荷,那是納稅人的錢、大眾的青草林蔭。再說,開路入村,得益者只是囤地的土豪發展商,公帑不應用來贊助投機活動。

村民犧牲了很多?誠然,由於鄰近郊野公園與集水區的限制,少部分原居民耕作若用化肥要經批准,想大興土木亦不容易。但是城市人所見,大部分原居民地主都得益於新界發展,丁權的政策,亦惹人艷羨。此情此景,少數凋零冷落的偏遠村落,更顯可貴;發展,不單是丁屋丁屋與丁屋,相信為數不少原居民,也樂見故土能保持昔日風貌,不被地產商吞噬。

敬希大家不會迷失於「發展」的花言巧語中,「不包括土地」納入郊野公園,可作持續發展,文化與郊野共融,政府投入推廣,可望是生機。
同樣在新界東北的牛屎湖廢村,聽說,那些不幸故事,其實並非發生於鎖羅盤,而是這裡。
相關文章:
適合一家閑遊:鹽田梓之微物
周末陰天,有人說,西流江及牛屎湖,陰雨天氣去,別有味道:廢村牛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