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7, 2013

歷史的陰差陽錯:張敏儀憶港台公司化


聽過很多人罵香港電台:你們拿政府錢,為甚麼反過來罵政府?為甚麼香港電台反咬餵飽你的人?

錯,錯晒,錯得離譜。

本人只是港台一名小小的兼職主持,無資格亦不需要為香港電台說話。

所謂「政府的錢」,來自納稅人的錢,是廣大市民的錢;用張敏儀的話: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government’s money’

香港電台如果要做「喉舌」,只能是人民的喉舌,不是政府的喉舌;只能為人民發聲,而不可能「收歸國有」成為政府宣傳工具。稅收,用來服務市民,不是服務政府裡的權貴。

香港電台《七百萬人的先鋒》四月六日播出前廣播處長張敏儀的訪問 (錄音時間於二月底,近日港台風波前),張敏儀在訪問中,談到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八十年代末,港台「公司化」,脫離政府架構獨立運作,只差臨門一腳,幾乎成事,卻是陰差陽錯,致香港電台的問題,爭拗至今不息。

張敏儀憶述:「早於1972年,廣播處長已是BBC來的叫Donald Brooks,一直以來都是專業界人士,到了今時今日,終於由AO擔任,其訊號是「收歸國有」。我不是針對果位先生,說AO一定不了解新聞,以往陳祖澤作為一個AO,做過新聞處長,絕對尊重新聞、了解新聞,但我們爭取成為公營廣播機構那麼多年,結果卻來了個AO,可見其意思就是「收歸國有」。」

1986年,當時的律政司唐明治在立法局宣布,政府決定把香港電台改組,脫離政府架構,成為公營廣播機構,即當時所謂的「公司化」。張敏儀說,接着兩年,政府舉辦不少研討會,出席者包括其他廣播界知名人士,如黃應士、梁淑怡、孫郁標及多名學術界人士,連港大前校長王賡武也為他們主持研討會,討論利用什麼方式做好公營廣播,大家都非常支持。

但是,整個部門脫離政府架構,面對龐大的重組問題,例如,由於處長、副處長等都是官職,正拿取政府的薪資,那麼他們脫離政府後怎麼辦?

張敏儀說:「於是我們訂定了不同方案,有人說是所謂的「肥雞餐」,也可能是「瘦雞餐」,結果我們聘請了麥肯錫顧問公司,教我們應該怎樣做才好,如何簡化領導層、薪酬問題等等。」

「到1988年中,有次我們與布政司開會,攤晒在枱面,但這兩年間香港同時進行把衞生署和醫務署轉為成立醫院管理局的事,也是當時社會的第一大事,牽涉兩萬多人,當中包括不少醫生護士,均是最前線的醫務人員,當時鍾士元主力籌備。」

張敏儀憶述:「到了會議尾段,我們幾乎可以通過獨立的方案,但當時衞生福利司黃錢其濂急忙衝進來,清楚表明她與時任醫管局籌備委員會主席鍾士元,就醫管局的安排討論到最激烈最關鍵的階段,如果港台先行改組,那些改組方式和聘任條件跟他們不一樣,不論較佳或較差,都會影響她們的主體談判。」

「我覺得她說得對,我亦同意,讓影響二萬幾人的醫管局先做,因此我們便擱下了,讓醫管局先行改組,然後才輪到港台。」

張敏儀說,她當時相信,醫管局的問題應可在半年內解決,到時就輪到港台,不會影響太大。那麼當時中方不反對港台「獨立」嗎?張敏儀說,港英政府的政治顧問有向北京解釋,當年的阻力不大。

然而,歷史出現轉折,又是因為六四事件。

張敏儀:「可惜事隔半年多,便發生六四事件,結果港台是否轉制的問題,變成了政治事件,往後就無法處理了。」

六四鎮壓以後,港英與北京失去互信,政治鬥爭激烈,港台「獨立」的問題,「我地唔駛諗了」。

張敏儀視此為她作為廣播處長的最大遺憾,但稍為安慰的是,今時今日,社會大眾都明白公營廣播的理念,明白什麼叫言論自由、編輯自主。

人稱「大姐」的張敏儀亦認為,特首發律師信予傳媒、政府企圖修例限制查閱公司董事資料、又言而無信地對待數碼廣播及電視牌照的申請者,這些發展「都令人寒心」。

有關特首向傳媒發律師信:「雖然不少人以各種方式去解釋,但任何稍為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特首是沒有個人身份的,不能以個人身份控告傳媒;而且特首明知那個傳媒的評論員只是以另一本雜誌的另一個人所說的話,來作出客觀分析,特首不去控告原來的資料來源,反而控告客觀分析的人,在情在理上也錯得緊要,非常壞的先例。」

有關免費電視牌照的拖延:「我很同情王維基,他信任政府所說的一切,投放很大本錢來籌備牌照,突然間,今時今日的政府卻說這是很複雜的事,一個這樣言而無信的政府……免費電視牌照很重要,希望能打破壟斷,避免一台獨大,提供觀眾更多選擇。」

張敏儀說:「香港傳媒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張敏儀這一句,筆者倒不同意。

本人以為:沒有最危險,只有更危險,香港傳媒的危機,還未到底。想起前總理朱鎔基2002年在香港一段談經濟低潮的話:「我不認為已經到底!還沒到底!你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準備更困難的時候。」這幾句,同樣適用於今日的香港傳媒。

張敏儀總結:「大趨勢是不樂觀的,政治壓力、經濟壓力,令傳媒難以做回本分的工作。」

但她是「悲觀中的樂觀」:「微小的力量,未必能改變很多;但微小的力量,能保留一些好重要的支柱……保存到的東西可以行到幾遠,要睇我們的氣數。」

節目重溫,香港電台《七百萬人的先鋒-張敏儀


其他《七百萬人的先鋒》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