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5, 2013

飛越豬圈



區家麟|絢麗荒涼 (原文15/3/2013 刊於《信報》)

北京正上演大龍鳳,人大政協,一年一度開會。主流傳媒煞有介事報道委員們「議政」,提案就等如做咗嘢;人大是全世界最悠閒的議會,一年開會十二天,傳媒不會詰問:其實一年剩下的三百五十多天,尊貴的委員們在做甚麼?人大委員莊嚴地投票,也甚少主流傳媒會分析,理應監督政府的人民代表,其實有三分一是黨政幹部;最高領導人,理應是被監督對象,也絕少傳媒會質疑,他們為何會高高在上,穩坐主席台上,君臨天下?

香港傳媒常自嘲,採訪常遭官員圍困「豬圈」,指定採訪區,劃地為牢,記者動彈不得。其實,除了採訪位置的豬圈,還有思想上的豬圈。

例如,工聯會副理事長潘佩璆,評論香港記者採訪楊匡登門探望劉霞時被惡漢毆打事件,他質疑為何「傳媒去採訪一宗沒有新進展的事件」,正屬豬圈思維的充分體現,言下之意,就是任何不公平不公義之事,日復一日發生,就因為「無新進展」,記者不應理會;再加馬逢國所言,建議記者「入鄉隨俗」、「入境問禁」,把異常視作正常,把惡俗當作習俗,三省吾身,時刻問禁,把劣績扭曲成共識,正是當權者念茲在茲想做的事。

傳媒學者Daniel C. Hallin早年提出「認可爭議圈」(Sphere of Legitimate Controversy) 的概念,放諸現今中港傳媒生態,甚有啟發。一些現狀,記者與公眾會視作社會共識,不需浪費時間討論;有些事情則被視為離經叛道,傳媒盡量避免觸碰。

試想像有三個同心圓,最內一圈為「共識圈」(Sphere of Consensus),這圈內的東西屬社會的核心共識,毋須爭論,如香港的法治、自由;內地的市場經濟、和諧穩定、發展是硬道理等。在一些非常時期,例如人大開會、黨大會召開、大型國際活動如奧運亞運世博會,內地及香港主流傳媒更會自覺進入「和諧模式」,「唔好搞串個party」,如民建聯主席譚耀宗的建議,在「比較敏感時刻」時小心行事,客觀效果,就是把爭議掩藏。共識圈內的價值,傳媒視為理所當然,報道不會刻意中立平衡,甚至成為倡導者。

共識圈外一圈,就是「認可爭議」一圈,代表著平常我們在傳媒常見的社會議題,例如議會裡的政策辯論、經濟發展的方向、貧富懸殊的憂慮、撞船責任誰屬等,傳媒會報道各方意態,表現得客觀持平。

最外圍一圈,是「越軌之圈」(Sphere of Deviance),此圈之人事,被認為是禁忌;傳媒取態,若非置之不理,就是脫去平衡客觀的外衣,口誅筆伐。於內地與香港的主流傳媒中,「越軌」的政治議題,有藏獨、台獨、疆獨、港獨、法輪功、獨立教會、異見人士、黨政高層貪腐、太子黨利益、軍隊國家化等,都屬不可越雷池的「紅線」。例如,藏人自焚死亡人數已過百,但香港主流傳媒大多低調處理;新疆民族問題持續,亦欠詳細分析;每談貪污腐敗,絕大部分報道只針對低層官員。主流傳媒擅於閃避,不主動調查、不搶先報道、不聚焦分析;大家偶爾會讀到一些「越軌議題」,多屬人有我有,事後跟進,起用官方消息,裝扮自己在重要事件中沒有缺席。

三圈之界線,時有進退游移,乃傳媒、大眾情緒與權貴主導之主流價值互為塑造的角力前線。例如當權者常圖謀,把自由法治等本應毋須再爭論的核心價值,推向「認可爭議」的範疇,又把權貴感到尷尬的事項,推向「越軌之圈」;記者亦常伺機突破禁忌之紅線,把權貴企圖淡化掩藏的議題,曝光於公眾視線。何謂共識、何謂越軌,界線的爭奪,在自由與威權交叠之香港,衝突至烈。

無止境的角力,成為了香港記者的宿命。雖然主流傳媒擁抱政治任務,以禁忌自限,縮窄訊息與觀點流通的空間,尚幸香港自由氣息尚在,網絡媒體接力發聲,影響力漸增;眾多主流媒體的新聞從業員,未敢忘記天職,在夾縫中奮起,指出強權的偽善。

在強大的「圈養」氛圍中,我們要向斗膽走到劉霞家門前採訪的記者同行致敬,他們承受的,不僅是惡棍們的拳打腳踢,還有大阿哥的高科技監控,伺機暗插的秋後算帳。當內地記者早已絕迹於劉霞家門前,人大開會期間的歇斯底里維穩期,香港記者的簡單一步,需要無比勇氣。

相關文章: